无人机大战,浙江厂商怎么玩?|浙氪观察
作者丨二七
封面 头图丨unsplash无人机正在向行业深处探索。
与一年发生60起行业融资事件的2016年相比,2022年,无人机不论是技术发展还是场景应用,都已迈过了起步与虚增阶段。穿过泡沫之后,开始走向与场景深度融合的新阶段——谁对具体行业建起了深度认知,这块蛋糕就分给谁。
如果你有心钻研某些产业链并向上摸索,就可发现,如今已遍布着日常难以感知的无人机痕迹。
“预计今年国内无人机行业产值将突破千亿元,保持30%的高速增长。”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创会会长杨金才今年4月表示。
从业务分布来看,传统无人机企业多半聚集在珠三角地区,以深圳为发展中心。而浙江的一众无人机企业正在试图以构建差异化优势的方式,从僵固的局面中杀出重围。
无人机从业者、杭州零零科技创始人王孟秋表示,时间倒回10年前,业余爱好者几乎不可能完成航拍,除非租到一架直升飞机。直到2012年,大疆Phantom 1面世。
在没有任何刚性需求、消费原型的情况下,Phantom 1凭借免安装、免调试、易操作、易维护的低门槛,硬生生创造出了一个规模令人惊叹的国内消费市场。
如果问消费者为什么喜欢无人机,每个人的答案都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类似的:它给了人类以新的高度,尤其是对第一次飞行的人来而言。
不止消费者,技术大拿和投资人也前赴后继地投身这条赛道。
2015年,中国民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疯长到了8亿元,千万级融资频发,从事无人机开发生产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增长到4000多家,共推出超过1000种成熟产品——业界甚至称2015年为“无人机元年”。
但这阵风并没有刮很久。2016年初,硅谷明星无人机公司3DR就放弃了消费级市场;到2016年下半年,消费级市场的Ehang、零度就先后传出裁员传闻,昊翔被传资方Intel撤资,GoPro股价腰斩,不得不召回新发布的Karma。
少数保持增长的,只有大疆。
2016年年底,大疆宣布预计年销售额将过百亿,同比增长60%,占据了70%以上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
直到现在,大疆仍是消费级无人机届“寡头”般的存在。在国内,若你做的是消费级无人机,那么势必会被投资人、消费者问到同一个问题:你的产品比大疆好在哪里?
眼看着彼时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从蓝转红,创业者与资本回归理性,撇开“拍美照”的C端应用场景,关注其他落地化场景及B端商业化的可能——专业级无人机迎来春天。
这种态度的转变是由多重因素叠加而成。
首先,在消费级机火热时,企业与资本都在追赶最汹涌的一波浪潮,一时间忽略了入门门槛相对更高的专业级无人机。且在疫情推动下,专业级无人机在各种场景中的使用有了显著增加,连带着整个专业机的市场也变得火热。
其次,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红利期已过,这道由大疆亲自筑起的高壁垒,令一众入局者望而生畏,因此无论是资本还是创业者,都更青睐具备足够市场潜力的赛道。
同时,在消费机的推动下,我国无人机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完善,这为专业级无人机生产制造的高门槛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
最重要的是,随着低空域法规标准体系逐渐完善,无人机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快速打开。国内的工业制造、农业植保、智能巡检等需求市场庞大,待开垦的荒地远超消费级的市场。
根据F&S的预测,2026年,中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2658亿元,这是民用无人机的新蓝海。
浙江无人机厂商:
你看我还有机会吗?
2022年行至将半,从无人机融资事件来看,延续了2021年的热度,在资本大环境并不好的情况下融资频频,IT桔子以“无人机”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显示,今年已有20+家获得新融资。
单拎出具体事件,不难发现,近年的专业级无人机一且改消费级市场的“乱战”,各家公司的切入点和商业化之路更具特色。
有的从续航角度切入。今年5月,浙江新创氢翼科技有限公司获得逾千万级Pre-A轮投资。据创始人兼CEO徐伟强博士介绍,新创氢翼正在进行氢无人机总体方案和结构一体化的创新设计,以期打造出行业领先的氢动力超长航时工业级无人机,突破锂电无人机的续航瓶颈。
有的从控制算法切入。“蜂群无人机”是浙江大学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一群小无人机在机载视觉、计算资源的情况下,通过新算法自主定位位置,能够在野外树林等复杂环境下,发现规避障碍物,并生成飞行路径,解决了未知复杂环境下机器人单机与群体的智能导航与快速避障方法等一系列难题。
还有将噱头转化为现实、真的拿无人机开始送外卖的。自5月20日起,美团无人机开始在杭州进行常态化核酸样本运输,截至5月25日配送了近20万人次的核酸样本。此外,还在深圳落地10个社区、4个商区,完成面向真实用户的订单超5.4万单。
一件很明显的事情是,当无人机从消费级转向专业级,在与场景深度融合的道路上,其市场扩张的逻辑也随之发生变化。
短平快的打法不再适用,价格优势与功能多样的优势不复存在,相比之下,根据实际场景所提供的定制化服务、开发功能、统计数据等此类降本增效的方案更受青睐。
专业级无人机企业的竞争对手由同行转向场景,无人机的角色从“产品”变成了一位“服务者”。
与此同时,无人机企业的商业模式也从一味地依靠整机收入,转变为“无人机+”的多重收入。
在智研瞻产业研究院《2022-2028年中国无人机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猜测,未来无人机主要盈利模式将从硬件盈利转变为服务盈利、数据盈利,主要包括:
1、培训服务(针对飞手培训);
2、大数据服务(数据采集,充当空中资源节点);
3、专业飞行服务(直接提供场景化服务);
4、数据处理软件(采集数据整理);
5、软硬件定制化服务(根据行业、场景的差异化进行定制)等盈利手段。
本质上说,在场景化的应用场景里,无人机不过是一种工具和技术手段,是一把“称手的利器”,究其背后,若谈及如何利用其开荒、并挖掘背后的数据价值,或许会催生一批“无人机+”的企业冲入市场。
发现未来独角兽,项目BP发过来!
如果你的项目足够优秀,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报道,参加36氪浙江的“未来独角兽活动”,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至36氪浙江项目征集邮箱:zhejiang@36kr.com,我们会及时回复。
36氪浙江——让浙江创业者先看到未来 !